宿迁县

江苏宿豫区的古代地名
宿迁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县名,为宿豫区的前身。[1][2]
宿迁县在春秋时期曾为钟吾国的一部分,自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至 秦 嬴 政 二 十 四 年(公元前223年)间,相继为吴国楚国的属地。秦置下相县,城址在今宿迁市宿城区西南古城村。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置宿预县,城址在今泗阳县郑楼乡,宿预县与下相县并置。至北齐,废下相县,其境由宿预县统辖。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皇帝李豫名讳改称宿迁县,一直沿袭至1987年撤县建市(县级)。[1][2]

历史沿革

宝应元年(762年),宿豫县更名为宿迁县,以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此时隶属于徐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宿迁县成为新设立的淮阳军的一部分。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新设立宿迁县,归属于淮安府明朝清朝时期,宿迁县的隶属关系经历了变动,最终归属于徐州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宿迁县成为江苏省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宿迁县一度分为宿豫县和泗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