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襄公

春秋时期郑国第十三任国君
郑襄公(?―前587年)原名姬坚,郑穆公的儿子,郑灵公的弟弟,春秋时期郑国的第十三任国君。[1]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因内部矛盾被执政大臣子家和子公联合杀害,郑襄公继位。郑襄公即位后在晋、楚两大国夹缝之中艰难生存。公元前604年,楚国因郑国接受宋国的贿赂而放走了宋将华元为由,派兵攻打郑国。郑襄公急忙派执政大臣公子宋去晋国借兵,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使郑国得救。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以郑国背楚向晋为理由,出兵伐郑。郑襄公坚守三月,兵败。最终郑襄公在城破之际,脱去上衣,袒胸露怀,左手拿着牦牛尾巴做的旗节牵着羊,右手拿着杀牲畜的弯刀,在路口迎接楚庄王,表示投降和求和。楚庄王被郑襄公的诚意所打动,同意了郑国的求和请求,并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与郑国讲和结盟。前587年,郑襄公去世。[1]

人物生平

继位为君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元年)秋天,郑国执政大臣子家和子公杀死了郑灵公。郑国人想立郑灵公的弟弟公子去疾为国君。公子去疾闻讯,赶忙去对众大夫说:“先君尚有十二子,若立贤者为君,去疾无德无能;若立长者为君,大长兄公子坚尚在。去疾罪该万死,不敢越长兄的位置!”于是,众大夫们商议,扶立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是为郑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