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败小麦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秉华研究员创制的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遗传资源。矮败小麦授以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矮败小麦的矮秆不育株像个基因接受器,把外来花粉(基因)接收进去并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基因通过后代分离出的非矮秆可育株自交纯合稳定,下个世代分离出的矮秆不育株可继续接收外来花粉(基因)。 发现
1972年5月的一天,山西省太谷县郭家堡村女青年高忠丽在小麦品系“2-2-3”繁殖田中发现1株特殊小麦。远看穗子蓬松,在阳光下半透明;近看雌蕊柱头发达,雄花败育,这就是称之为国宝的太谷核不育小麦。1980年邓景扬等通过遗传分析,明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受一个显性单基因所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被发现的显性雄性不育天然突变体。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与鉴定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成立了全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与利用协作组,在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等方面联合攻关,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是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
体系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