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故城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名府故城是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的遗址,面积26平方公里,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今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4][6][3][2]
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5]分皇城和外城。皇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周长1.83公里,有五门。外城长24.3公里,有九门,另有上下水关两座。[3]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改置魏州[5]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武阳郡为魏州,升为都督府,人口13万。[7][5]公元672年(咸亨三年)罢都督府复为魏州。[7]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魏州置魏博节度,领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并置大都督府,州治所与都督府衙署同城。[8]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田悦拒命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8]公元881年(唐中和元年)至884年(中和四年),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9]五代时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5]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为东京(今开封)陪都。钦定北京后,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刘豫在此降金,建都称帝,国号“大齐”。元朝在此置大名路,为省级行政机构。明朝仍置大名府,领开州、元城与大名等十县。[5][9]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5]2007年,大名府故城开发项目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10]2017年,大名县开始打造宋文化展区,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5]2022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邯郸市大名县大名府故城遗址进行发掘。[1]2024年9月,大名县对大名故城片区内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改造。[11]
1993年,大名府故城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公布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同年,大名府故城设立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2处重点保护区。[1]

历史沿革

正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