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集仁-抖音百科
20世纪50年代到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继续从事闽南方言文艺节目的创作与演播,后来的答嘴鼓大师林鹏翔曾拜蓝波里 为师。蓝波里为答嘴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答嘴鼓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由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鼓是起指挥,打拍子的作用,而且它的表演形式也和现在的表演比较接近,所以用“鼓”字表达是最恰当不过了。 人物经历
宋集仁,在台湾时的笔名是宋非我,在大陆的笔名是兰波里(或蓝波里),福建同安人,台湾民间艺人。年少时就去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他吸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四句联”、方言故事诗和拍嘴鼓等,出现了一些带有人物、情节的浓郁乡土气息的佳作,在表演形式上有单口,也有双口、多口。在担任“中国广播公司电台”闽南语播音员时,由于主持“触嘴鼓”节 目出名,成为著名的公众人物。20世纪50年代到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继续从事闽南方言文艺节目的创作与演播,后来的答嘴鼓大师林鹏翔曾拜蓝波里为师。由于对闽南方言文艺的创作与演播出色的表现,以至许多人只知道兰波里而不知宋集仁为何人。 兰波里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四句联仔的整句字数相等的形式,使用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创造了带有韵语的长篇四句联,方言抒情诗和方言故事、韵故事和触嘴鼓。蓝波里为答嘴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答嘴鼓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由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参加1988年福建答嘴鼓艺术讨论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肯定:“筚[bì]路蓝缕,创业艰苦,台湾宋集仁先生的倡导之功永志不忘;厦门林鹏翔先生身体力行,授徒、创作、演出,为这一曲种的诞生付出艰苦的劳动,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不幸的是1979年7月在泉州逝世。 原名的触嘴鼓,拍嘴古、答嘴歌、接嘴鼓是如何最终归纳定名为现在的答嘴鼓三个字的呢?这个名称是台湾老艺术家宋集仁(兰波里)先生的建议下,于1971年正式定名。他认为“拍”‘“触”、“答”等在闽南方言中即打诨,斗口、舌战,挑逗、激发、争辩斗嘴的 意思。通常是通过二个人的戏谑论争对答的方式进行,所以应以对答的答字来比喻比较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