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生

学校给予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
三好学生,是中国的学校给予被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1][2][3]
三好学生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1953年7月,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国在全市的中学干部会上做了传达,要求各校积极贯彻“三好”指示。[2]1954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通过了《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即五四决定),提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切实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2]五四决定之后,部分学校率先开展三好学生评选。[2]1955年2月和5月,“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正式进入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第一条。[2]1957年2月,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提速。[2]1957年以后,受形势影响,贯彻“三好学生”的工作开始遭遇困境。[2]1963年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争三好”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好学生的评选被废止[a][2]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此后评选三好学生活动在中国各地展开,且与升学挂钩。2000年后,顾明远等学者多次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上海、武汉、贵阳等地相继改革三好学生评选制度。[2]从2014年起,浙江中小学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4]
“评三好学生”是在学生身边树立一批全面发展的榜样,是树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旗帜,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5]三好学生虽有榜样激励作用,但只有少数孩子能评上,这会让评上的同学产生优越感,给其他同学带来心理负担。更为关键的是,“三好学生”与加分、保送等利益挂钩,成为决定学业前途的重要依据。然而评选标准科学性不足、机制粗放、监督滞后,致使评选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在部分地方,“三好学生”成了特殊群体子女的专利。[6]

历史沿革

称号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