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

语言改革运动
国语运动是指中国从清末到1949年推行的,以官话为基础指定汉语标准和中国国语的运动。[1]自清末开始的国语运动是中国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前后,在语言界发起的一场民族救亡运动,也是吸收先进外国语言观念,以建立和推行民族共同语为目的的一场语言改革运动。[2]
国语运动的发起起初主要是打击封建文化思想的,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政治意图,但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它逐渐成了一种学术的讨论活动。[2]近代国语运动在中国语言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制定了科学的识音辅助工具——字母,并用它来拼读文字,为普通老百姓读书识字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推翻了几千年来文言一统天下的局面,迫使文言从语言文字的舞台中心黯然离去,为白话文的蓬勃发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国语运动的开展对语言的统一以及教育的普及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3]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运动的开展在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间接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历史

清末
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在清末的后十年,就已经提出统一国语的问题。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是当时被委任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派古文名家吴汝纶。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学政,看到日本推行国语(东京话)的成绩,深受震动,回国后写信给管学大臣张百熙,主张在学校教学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推行以“京话”(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设立“国语编查委员会”,负责编订研究事宜。1911年学部召开“中央教育会议”,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决议在京城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设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审定“国语”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国语辞典和方言对照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