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麟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
高盛麟(1915年12月20日-1989年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西榆次县,原名高春发,又名高仲麟,字晋麒。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武生,兼演老生,高派创始人高庆奎之子。[1][4][3][5][6]
高盛麟3岁时显露出对京剧的喜爱,5岁时练功学戏。1921年,6岁的高盛麟第一次登台,在京剧《汾河湾》中饰演薛丁山。[1]1924年入富连成社坐科,排“盛”字科,由高仲麟更名高盛麟。[1][7]1931年满科后随父演出于北京、上海等地。在之后三年中,得丁永利亲传《挑华车》《铁笼山》等杨派戏 [1][8]高盛麟于1939年来到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挂三牌,后升为二牌。[1][9]1942年他首次与盖叫天合作演出京剧《取金陵》,次年加入宝华社。1944年与盖叫天、叶盛章班世超合作演出,轰动申江。抗日战争后期,与裘世戎、张连廷等,因由上海回北京受阻,留在蚌埠、南京一带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上海演出,其间与邹畹华结为夫妇。1946年,加入程砚秋的秋声社,应武生行。在与程砚秋的演出期满后,与花脸演员袁世海合作,挂双头牌,演出《连环套》《战宛城》等剧目。[1][10]
1947年5月,高盛麟第一次挑班头牌唱大轴,与李少春谭富英在沪打擂台演出近两个月,奠定了大武生地位。[1]他于1950年加入中南京剧工作团并赴武汉工作。1952年,中南京剧工作团更名为武汉市京剧团,高盛麟任副团长。1954年因参加武汉市京剧团慰问抗洪前线的演出队被授予“防汛功臣”称号。[1]高盛麟于1959年任武汉京剧团团长,排演了《郑成功》《戚继光》《豹子湾战斗》等新戏,后调往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致力于培养人才和艺术研究、总结经验等工作。[11]1962年高盛麟和北京京剧团张君秋两人各带领一个演出小组,赴对方剧团所在地进行合作交流演出。1972年,高盛麟加入中国戏曲学校任艺术顾问、教授。他于1975年参加录制了《挑华车》《走麦城》等传统剧目。1978年,参与中国戏曲学校建校28周年纪念晚会,演出《打渔杀家》。20世纪80年代初,到湖北等地戏校讲学,并参与指导中国戏曲学院全国巡回汇报演出等活动。[1]1984年,高盛麟突患中风,后两次住院治疗。[12]1989年2月13日,高盛麟病逝于北京宣武医院,终年74岁。[1][4]
高盛麟出身梨园世家,其扮相英武,嗓音高宽亮厚而兼具虎音、炸音,唱、念、做、打功夫深厚。[13]他取黄月山尚和玉、盖叫天等各派之长聚于一身,并根据自身条件和自己的认识理解,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域,他善于武戏文唱,讲求神韵,所塑造的诸多舞台艺术形象,均神形兼备、各具风韵;在表演上,具有凝重稳健、严谨大派、简洁流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1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