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枰,又称棋盘,是中国传统的棋具之一,由楸木制成,因其质地轻盈且花纹精美,在古代常被用来制作棋具。楸枰不仅用于围棋比赛,还常常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出现在许多诗词歌赋中[1][2][3]。
历史沿革
楸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一直流行至今,受到贵族、文人雅士以及棋手的喜爱。唐代诗人温庭筠曾有多首诗歌描述围棋,其中不乏提及楸枰的佳句。楸枰分为纹楸和侧楸两种类型,后者在中国传统棋具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制作工艺曾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但在明清之际逐渐失传。现代侧楸盘是由王云先生重新研制的。 形态特征
楸木呈现出金黄色调,材质坚硬而不易变形,纹理细致,棋子落在上面会发出类似金属的声音。侧楸枰的棋盘表面由324块精心打磨过的楸木片组成,这些木片按照自然纹理纵横交错地排列,形成了19个棋格。棋盘周围则装饰着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这种棋盘的设计体现了自然之美,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