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起义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运动
捻军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1853年到1868年期间由捻军领袖张乐行赖文光张宗禹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被称为“捻军”,故称“捻军起义”。[1][2]
清朝末年,沉重的赋税及土地兼并,加上两淮地区洪涝灾害,导致北方大批农民破产,形成“流民”,他们通过民间结社组成“捻党”,开始劫掠豪绅、贩运私盐,逐步发展成反击清军的民间武装。太平军起义后,农民起义的浪潮鼓舞了“捻党”。在首领张乐行、苏添福等人的率领下,皖北、豫东、苏南等地的捻党响应太平军,发起反清起义。[2][3][4]咸丰四年(1854年)年底,各方捻党势力在雉河集举行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组成松散的联盟军队。此后,捻军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辗转作战,攻打城池,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接受太平军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河南安徽等地与清军作战,因鄂东战役失利,捻军分裂为淮南捻军与淮北捻军。[5][6][7]淮南捻军继续配合太平军作战,逐渐转衰,安庆陷落后,陈玉成决定让淮南捻军与西太平军北上发展。[8][9]咸丰十年(1860年)年底,清廷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清军征剿淮北捻军,淮南、淮北捻军及西太平军互相配合作战,抵抗清军。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陈玉成被俘,西太平军与淮北捻军合兵救援失败,撤往西北。次年三月,淮南捻军孤立无援,最终在雉河集被僧格林沁围歼,张乐行被杀,前期捻军覆灭。[10][11]
同治三年(1864年),西太平军东进救援天京(南京),湖北、山东河南等地残余捻军在将领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领下,前来与西太平军会师,两军推举太平军遵王赖文光为首领,组成新捻军,并改为流动作战。同年年底,新捻军击败僧格林沁所部清军,并杀死僧格林沁。清廷随即增兵征剿,新捻军在清军围剿之下,损失惨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赖文光决定分兵,张宗禹等率领西捻军前往陕甘地区发展,赖文光则率东捻军留在中原地区,继续抗击清军。清军很快切断东西捻军之间的会和之路,东捻军试图转入湖北,前往川陕地区,遭到清军阻击,被迫转入山东,被困山东半岛,在同治七年(1868年)被清军剿灭,赖文光被杀。[12][13][14]张宗禹率西捻军进入陕甘地区后,与当地回民起义军联合,力量不断壮大。由于东捻军告急,张宗禹率领西捻军主力回师救援,一度攻入河北。但彼时东捻军覆灭,西捻军孤军深入,遭到清军强兵合围,被迫转入山东滨海地区,在同年八月被剿灭,张宗禹不知所踪。[15][16]
捻军起义从爆发到被镇压前后持续了十五年时间,捻军曾攻克过70个府、州、县城,占领过广大乡村和许多集镇,斗争波及至安徽、河南、湖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直隶等8省。捻军的长期斗争,消耗了清朝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造成清朝政府国库空虚,财政状况更加恶化,清朝的统治地位也在捻军的长期斗争中被动摇。此外,捻军起义过程中打击富豪、保护穷人,一定程度上给北方地区广大群众带来了益处。捻军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义等鼓舞了清末农民起义,为后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积蓄了力量。[17][18][18]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