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

源于浙江省义乌地区的交易行为
鸡毛换糖(英文名:Feather for sugar[1]),俗称“敲糖”,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鸡毛换糖最早形成于中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3][2][4]
鸡毛换糖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新中国成立以后,义乌一直有人从事着鸡毛换糖的生意。然而,1949年后农村逐步实行集体化,鸡毛换糖受到了限制,外出换糖人数有所减少。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鸡毛换糖处于最低潮,一度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批判。改革开放后,政策日渐放宽,换糖人这才堂堂正正地做起生意,鸡毛换糖的规模又重新得到恢复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了新的高峰。[5]“鸡毛换糖”的群体被称为“敲糖帮”,他们根据经营活动的方式具体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两者恰如“行商”与“坐商”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坐坊”组织有“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种。“担头”主要分为“老路头”“拢担”“年伯”“糖担”。[6]
鸡毛换糖这一行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得到认可,并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3]“鸡毛换糖”精神和经营理念是义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义乌市场经济繁荣的强大精神动力。[2]

名称由来

义乌地处浙江省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县,与周边其他农业县没有什么区别。改革开放前,义乌的工商业并不发达,也不是一个农业发达县,人均土地少,经济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县。由于人均土地少,亩产量也不高,这就迫使农民在补充土壤肥力以提高产量上想办法,当时想到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把鸡毛填充到田里作肥料来提高地力。由于自家的鸡毛数量有限,农民就以自家生产的甘蔗糖作为交换物,外出换取鸡毛,这就是“”鸡毛换糖的由来。[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