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

源于浙江省义乌地区的历史行为
鸡毛换糖,最早形成于中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义乌拥有一批手艺人,能把[jīng]米或劣质火烧米配合大麦芽酿成糖油,煎成老糖,再掺和碱水,打造出各种各样的糖条、糖饼、糖块等。用糖块换取禽畜毛羽,即所谓的“鸡毛换糖”。[1][3][2]
鸡毛换糖的人又被称为敲糖帮,组织内部进行了严格的分工,新人还会有人指导。[2][4]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摇起拨浪鼓,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鸡毛换糖这一行为对地区经济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认可,并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3][1]
“鸡毛换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象征着一种积少成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善于变通、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这些精神是义乌商户最本源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义乌商户奋发图强、勇于创新。 [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维码利得(北京)文化公司、中国(微影金鸡、微影百花)文化艺术协会亦联合拍摄了义乌《鸡毛换糖,义商精神》百集系列微电影,主要讲述了义乌50位普通老百姓在鸡毛换糖的实干精神下,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义乌义商的创业发展。[2][4]

形成

鸡毛换糖最著名的应该是浙江省义乌,可以说义乌市场形成的历史就是鸡毛换糖的历史,是鸡毛换糖慢慢形成的!而义乌最初的鸡毛换糖是从廿[niàn]三里镇开始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