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氨纤维

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
铜氨纤维(cupro fibre),又称铜氨人造丝、铜氨丝,是一种用铜氨法制取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以长丝为主,短纤维极少。[1]其具有较高的强度、洁白的颜色、柔和悦目的光泽、柔软蚕丝般的风格等特点,[4]被广泛应用于制作高档内衣、丝织女装衬衣、风衣、裤子及外套等服饰。[3]
1857年,纤维素被发现能溶解在铜氨溶液当中,到了1892年,人们用纤维素铜氨溶液加工成水合纤维素纤维。到了1897年,格·巴乌里提出把铜氨纤维加工成纺织纤维。1899年,德国阿亨城的施把弗工厂开始生产铜氨纤维。到了1901年,又在漏斗式成形机构上成功纺制了高级铜氨纤维。1940年,连续式纺丝法成功,使铜氨纤维的发展获得了新方向。[7]截至2015年,只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一些国家能够自主生产铜氨纤维及其产品。[4]
铜氨纤维是将棉短绒等天然纤维素高聚物溶解在氧化铜溶液中或碱性铜盐的浓氨溶液内,制成纺丝液,再进行湿法纺丝和后加工制成。[8]它的化学组成与棉纤维、黏胶纤维的基本组成相同,其大分子的聚合度接近黏胶纤维,而结晶度则高于黏胶纤维。铜氨纤维的纵向形态平直且光滑,截面呈圆形,不具备皮芯结构。[3]

历史发展

纤维素能溶解在铜氨溶液当中,这在1857年就已被发现。用纤维素铜氨溶液加工成水合纤维素纤维的方法是1892年实现的。当时用此法制得的长丝,作为白炽灯上的灯芯。到了1897年,格·巴乌里提出把铜氨纤维加工成纺织纤维。1899年,德国阿亨城的施把弗工厂开始了铜氨纤维的生产,当时每昼夜仅生产50公斤。到了1901年,在漏斗式成形机构上纺制高级铜氨纤维成功,于是生产又前进了一步。1940年,连续式纺丝法成功,使铜氨纤维的发展获得了新方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