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拜

新中国成立后兴起来的风俗
团拜,指团聚行礼,相互庆贺。原指亲朋好友因喜庆之事相聚,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团拜这种风俗,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兴起来的。现在,无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人民团体,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都要进行团拜活动。大家欢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成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形式。此外,许多公司、机构也会有团拜的活动,有时还会有余兴节目,如抽奖、舞蹈、唱歌、舞龙、舞狮等。现在有些政治人物亦会到庙宇等公众场合,向员工、支持者团拜,代替到家中拜年。

历史发展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时代,地方政府机关也从事团拜。《大名县志》(民国二十三年)云:“自改行阳历以来,城内每逢年节,县暑知会各机关人员及士绅,届时于指定地点行团拜礼,较之诣门互拜,颇称简便。”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释义

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