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国际(The Fourth International),又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是以托洛茨基主义为旗帜,由托洛茨基分子于1938年9月组成的国际性联合组织。[1][2]
1938年9月3日,第四国际在第1次世界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取名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大会还通过了《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简称"过渡纲领")。[2][1]1940年初,第四国际"国际书记处"迁至纽约,与欧亚各国逐步失去联系。同年8月20日,托洛茨基被刺身亡,第四国际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6]1953年起,统一的第四国际不复存在,后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分裂成第四国际的六大派别,具体分别为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拉丁第四国际书记处、第四国际马克思主义革命倾向、争取重建第四国际组织或第四国际改组派、国际托洛茨基主义倾向或斯巴达克同盟。[5]20世纪60年代末,第四国际基本停止"打进去"的策略活动。20世纪末至70年代初,托派在欧美迅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6]2005年左右,统一书记处派和国际委员会派实现1953年大分裂以来的首次合并。截至2021年,世界上有诸多国际托派组织继续沿用第四国际称号,主要分布于西欧和美洲。[1] 第四国际的目的是帮助无产阶级和受帝国主义剥削的各国其它阶级提高政治意识的觉悟和组织起来;基本原则为工人阶级和所有的被压迫被剥削者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任务是领导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7][5]第四国际的领导机构是第四国际执行委员会和第四国际秘书处,机关刊物为《第四国际》,还设有常设执行局,处理第四国际的日常事务。[4] 成立背景
20世纪20至3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17年开始的世界革命风暴由高潮转入低潮,帝国主义由战争和危机时期转入了和平和发展时期,形成了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苏联国内也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状态,进入了新经济政策时期,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到了首位。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联共(布)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都出现了各种反对派集团,它们先后被开除出党,这便为托洛茨基组织国际托派队伍造成了有利的条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