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厢军-抖音百科
宋代驻州之镇兵。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兵。主要来自招募,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不同番号的厢军,承担不同的劳役。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京城的东西八作司、牛羊司、御辇[niǎn]院、军器库、后苑造作所、后苑工匠、南北作坊、绫锦院、弓弩院、东西水磨务、东西窑务、御厨、御膳厨、法酒库、油库、醋库、布库等,以及开封府的步驿、马递铺(骑马递送文件)等。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但地位,待遇较禁军为低。[1][2] 厢军的编制,大体上与禁军相同,但只不过军和指挥(营)两级,指挥(营)为基层单位。厢军的高级将领是马步军都指挥使,除厢军中军官应格升迁者外,还有由禁军高级将领,由于升迁、老、疾或过失至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副职为 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军一级的马军及步军正副将领的军衔同上。指挥(营)一级的马、步军指挥官为指挥使、副指挥使。“都”一级的指挥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其下各有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1][2] 发展历史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实际上只是管辖厢军的“名籍”)。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以后厢军主要是招募饥民,部分来自流放的罪犯。禁军武技不合格者亦降为厢军。厢军数额几与禁军等。初由枢密院掌兵籍、军令,元丰改制后归兵部;统制、训练、更戍、迁补、赏罚等皆隶于侍卫司;役使则分别隶于各中央机构或 诸州。厢军任务繁杂,有修城、榷[què]酤[gū]、制作军器、修路建桥、水陆运输、牧马屯田、侍卫官员等。厢军编制序列为军、指挥、都等。统兵官分别为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军使(步军为都头)、副兵马使(步军为副都头)。编制员额大略为军辖五指挥,每指挥辖五都,每都为百人。但因任务不同,各指挥实际人数相差很多。通常厢军按指挥分驻州府,一军之兵有分隶诸州的,也有一州管内而屯数军的。故有些州设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统领本州厢军。宋初,厢军大多不进行军训,仁宗皇_(1049~1054)以后,始置教阅厢军(又称厢禁军),教以武技,免其杂役。其他杂役兵称不教阅厢军。神宗元丰五年(1082),教阅厢军全部升为禁军,其余厢军仍为杂役兵。 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