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汗

中国维吾尔族民歌
《阿拉木汗》又译为《阿拉木罕》或《阿拉木汉》,是王洛宾创作的一首民歌,主要流传于新疆吐鲁番地区,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和舞曲。“阿拉木汗”是姑娘的名字,歌曲赞美了如鲜花般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1]
曲调以第一乐句为基础变化发展。在第一乐句重复一次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最后将第一乐句变化重复两遍,然后引向高音区结束。全曲形成单三部曲式(A+B+A)的结构。旋律具有优美的歌唱性,四、五、六度的音程跳进与音阶式的上、下行级进的结合使用,有着维吾尔族音调的鲜明个性特点。[2]
《阿拉木汗》是著名的新疆民歌之一,富有维吾尔族韵味,[3]同时也表现了维吾尔青年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的性格。[4]

创作背景

19世纪中叶,霍加·尼牙孜参加绝色美女阿拉木汗在乌鲁木齐二道桥设立的招亲擂台,凭借机智的回答、精彩的表演,出色的歌唱,赢得阿拉木汗芳心。阿拉木汗因姿色出众,哈密一些王公大臣、纨绔子弟时常邀请她参加宴会,令她十分厌倦,居住十年之久忍痛离开了哈密,独自到了吐鲁番,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乌鲁木齐。后来霍加·尼牙孜和同伴们吟唱着哈密木卡姆调子,配上自编的歌词,到处寻找离去的阿拉木汗。上世纪40年代初王洛宾青海收集并改编了这首维吾尔族民间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