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鲋

孔子八世孙
[](前264年?-前208年)是秦末儒生,孔子世孙,本名鲋甲,字子鱼,出生于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1]。他博通经史。孔鲋曾居于魏国,与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友好。陈胜在陈郡(今河南淮阳)称王后,曹咎大力推荐孔鲋(陈人或称子鲋,或称孔甲),任为博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出仕秦朝,后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此外,孔鲋还是孔谦之子,孔腾和孔树之兄长,曾担任魏安僖王之国相。

人物经历

孔鲋本名鲋甲,字子鱼,是孔子的八世孙,生于战国末年的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他幼承家学,博通经史,文采斐然,与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友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虽被征召,但拒绝出仕秦朝,而是选择隐居嵩山,教授弟子。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面对宰相李斯提议的焚书令,孔鲋不惧危险,将家中所藏《论语》《尚书》等典籍藏于旧宅墙壁中,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文化火种。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孔鲋受陈胜邀请,出任博士,为其出谋划策。然而,因陈胜未能采纳其建议,起义最终失败。孔鲋在参与对抗秦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享年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