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犁头鳐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动物
圆犁头鳐(学名:Rhina ancylostoma),又名波口鲎头鲼,为圆犁头鳐科圆犁头鳐属的唯一一种鱼类。分布于西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包括中国、台湾、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沿海。圆犁头鳐的头部前圆而宽阔,身体中央厚实,吻短,下颚呈波浪状。性格温顺,行动滞缓,昼间多匍匐于水底,多在入夜才开始活跃,肉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甲壳软体动物卵胎生,每胎产约4尾,长约45厘米。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1]
圆犁头鳐是一种偏爱独居的暖水性沿岸海水鱼类,它们通常在沿岸浅海区域至水深约50米的陆架区域生活。这些鱼类有时会进入沙泥底的潮间带、河口的咸淡水环境以及泻湖。圆犁头鳐的性情温和,行动较为缓慢,白天多数时间里它们会趴在水底,直到夜晚才变得更加活跃。作为肉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海底的甲壳类软体动物为食。
圆犁头鳐的分布范围广泛,横跨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西岸的南北半球,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沿岸浅海区域。这种鱼类的分布从东北方向的台湾、日本朝鲜,延伸至东南方向的澳大利亚,甚至西至非洲的东海岸和南海岸,尤其在赤道区域较为常见。[2][3][4]

形态特征

圆犁头鳐体平扁延长,体盘长约为全长的1/3,宽比长为大。吻短宽,背视呈半圆形。眼卵圆形,瞬褶不发达,眼间隔约与吻长相等或稍大。喷水孔大,椭圆形,与眼径大小约相同。鼻孔狭长,几横列,宽约等于鼻间隔的4/5或几等长,前鼻瓣中部具一圆形突出,后鼻瓣外侧具一扁狭薄膜,内侧具一袜状突出,转入于鼻腔中。口中大,比鼻间隔为宽,前部稍呈弧形;齿细小,铺石状排列,齿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在凸出处的齿较大。鳃孔狭小,斜列于胸鳍基底里方。体盘具粗大结刺多行,每侧在眼的上方至头后1纵行;眼的前方1短行,体盘正中脊椎线上1纵行;肩区里外2纵行,里行有时与眼上的纵行连接。背部表面有不规则的颗粒及微小的刺,刺延伸长,且基部宽广像稍微被压缩的棘,外观近似三角形且尖锐。背部的中线及眼睛附近有突出的刺。尾部长于体盘,基部宽阔。背鳍高,后缘较软且稍微凹陷。第一背鳍长度高于第二背鳍长度,且第一背鳍的起点超过腹鳍点。胸鳍的后缘稍大于前缘长度。尾鳍下叶约为上叶的一半。体色灰色或褐色,腹面白色的;很多的白色斑点在鳍上、鱼体与尾部背面上;在头部与肩上有黑色的斑点。体长可达270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