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顺孙

南宋政治家、理学家
赵顺孙(1215—1277),字和仲,号格庵[jìn]云云塘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进士。曾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知福州福建安抚使。著有《奏草》29篇、《四书纂疏》10卷、《近思录》、《精义录》、《孝宗系年录》、《中兴名臣言行录》等。

人物概况

赵顺孙(1215—1277),字和仲,号格庵,缙云云塘人。出生儒学世家,8岁能诵解九经。宋嘉定十五年(1222)赐童子出身,勤奋苦读三十年,春秋两试皆名列榜首。淳[yòu]十年(1250)进士。初授教授,应召赴试,升秘书省正字兼景献府教授,继晋校书郎,添差婺州通判,后因母丧解任。咸淳元年(1265)任秘书郎兼崇正殿说书,后任监察御史兼说书、右正言左司谏、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兼侍读。刚直不阿,敢诤谏,抨时弊。鉴于宫廷挥霍奢侈,库藏空虚,疏奏多次,请求除弊厉治。荐举、弹劾,均为度宗嘉纳,并比之为富弼苏轼。曾力陈权臣贾似道弊端,劾黜贾侄。及蒙古军南侵,襄阳危急,贾似道匿报军情,顺孙疾与之辨,忿然出朝,朝中震肃,称之为真御史。五年,以吏部侍郎召迁尚书。次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八年,任同知枢密院事,复上卫国征守御敌之策,遭贾似道拒绝。又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归里养病。十年,授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代民输税数十万,知时局不可为,不久辞归,忧愤成疾,拒医绝药而卒。著有《奏草》29篇、《四书纂疏》10卷、《近思录》、《精义录》、《孝宗系年录》、《中兴名臣言行录》、《文集》等。[1]

生平事迹

赵顺孙(1215—1277),字和仲,号格庵,学者称格庵先生。南宋著名政治家、理学家。缙云县城云塘人。为北宋开国宰相赵普第11代孙。朱熹再传弟子,淳祐九年(1249)乡试举人第一名,淳祐十年,礼部试第一名,殿试二甲二名,授太平州儒学教授。咸淳元年(1265)秋至四年八月,为秘书郎,担任度宗皇帝的讲课老师(崇政殿说书)。度宗将其比作富弼苏东坡。因和贾似道不合,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州兼淮浙发运使。五年,以吏部左待郎奉诏进京,升任尚书。六年,升任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始进入执政中枢,升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八年,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太子少傅、缙云郡开国公(正二品)。度宗已决定让他任右丞相,因操劳过度,忧愤成疾。十年,出任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不久,因病归,不肯服药而亡,享年63岁。死后安葬于缙云舒洪大蓬。门人私谥“文贞”。《宋史》卷274《宰辅表》、卷47《瀛国公本纪》、卷173、178《食货志》有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