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郡

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
南海郡,古行政区名,[1]位于汉地南部,是秦朝时期设置的郡。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 [2]
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3]
南海郡因临近中国南方海洋得名,是秦始皇平定岭南后设立为三大郡郡中最有实力的一郡。南海以尉为郡的最高长官,统兵,兼掌民政。第一任南海尉任嚣,第二任就是后来的南越武王赵佗[4]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南沙区域隶属南越国番禺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后复置,除上述4县外,又增中宿、揭阳两县,其后南海郡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南海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起改称广州天宝间(742年~755年 )称南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再复称广州。[1]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南海县,为佛山市南海区,并非历史上的南海县。[5]

历史简介

先秦时期,郡之地于上古至秦末属百越支系下的南越部落辖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部落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吕氏春秋》中称“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