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又称《十三行》,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4]约计二百五十余字。[1][2][3]
《洛神赋十三行》是王献之用小楷书撰写,内容是曹植《洛神赋》片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真迹传至宋代,仅存十三行。[1][2][3]《洛神赋十三行》宋元时有两种墨迹流传,一为晋麻笺本,另一墨迹硬黄本,两种墨迹俱已失传。传世刻本以碧玉版本为精。碧玉版本原石于明万历(1573-1619)时出土于杭州葛岭,石色深暗,誉为“碧玉”。[5]原石和柳公权跋本现藏首都博物馆[6][7]
《洛神赋十三行》不仅体式上有了改进和创新,更加妍媚流便、俊雅潇洒,在笔法上也以外拓笔法发展丰富了王羲之的内擫笔法,使晋楷发展到精丽俊逸之极致。《洛神赋十三行》既是晋楷的终结之作,又是唐楷书系的滥觞之作。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3]

作者介绍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累迁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八十八有传。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