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

又称藤盾,古代防护性武器
藤牌,又称藤盾,源自中国福建一带,古代防护性武器,由深山青红藤精心编制而成,形似筛箩,坚固耐用。在明清时期军事中广泛应用,以轻便灵活、难被砍破著称。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采集藤条、编织成型、桐油浸晾及涂生漆等步骤,确保藤牌坚韧耐用。军事上,藤牌既用于防御,遮挡兵刃矢石,又与其他兵器配合形成战术组合,如鸳鸯阵阵形。[1]

结构

藤牌以黄麻藤为主要材料,以藤蔑绕圈缠联成圆盘状。编织必须紧密,才能抵御敲打。外型上,藤牌中央拱出,周檐高起。内部有两个以藤条编成的环,并连结一条横木把手以供执持。藤牌直径为二尺五寸以上、三尺以下(约80公分至96公分),重量为五斤以上、九斤以下(约3公斤至5.4公斤)。[2]

历史渊源

藤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它在军事防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据历史记载,藤牌最早出产于福建,并在明代中叶传入内地。在明清时期的战争中,藤牌因其轻便、灵活且不易被兵器砍射破入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军队中作为重要的防御武器。此外,藤牌还常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形成多种战术组合,以应对不同的战场需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