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林巴-抖音百科
卡林巴琴(Carlimba),俗称“拇指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非洲民族乐器,它主要因靠拇指拨动琴体上长短不一的薄片(主要有木制的、竹制的,也有金属做的)来发声而得名,传统的卡林巴琴利用葫芦制成共鸣器[1]。 3000多年前,卡林巴起源于非洲,以竹子或树为材料制作而成,而使用铁条则是从1000多年前开始出现的。据说,由它演奏的音乐不仅能够赶走病人身上的邪气,还能起到祈雨的作用。因此,在津巴布韦它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在不同的非洲国家,它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卡林巴(Kalimba)是肯尼亚对这乐器的称谓,而在津巴布韦它则被称为Mbira,它还有Sanza和Thumb Piano等名字[2]。 卡林巴是将不同长度的金属片固定在木板上制成的。调整不同长度的金属片,使得乐器演奏出不同的音调。最长的金属片通常放在乐器的中间,较短的金属片按照长度依次放置于两侧,共鸣箱则以木材或葫芦瓜为材料制作而成。卡林巴主要的用途是用来伴唱,有时也演奏于宗教仪式或社交活动上。有些卡林巴琴上会装有一些贝壳或汽水瓶盖 等,使弹奏时能同时发出一些 “嘶嘶”声,也可以在桌子上半翘起晃动,会发出回音一样回旋的效果,或像铃鼓金属片晃动时发出的响声,使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演奏时,常用双手拿起卡林巴琴,用双手拇指同时或轮流弹奏[2]。 发声原理
卡林巴的发声体部份就是上面一根根长短不一的弹性金属条,下面则用木或葫芦瓜作为共鸣箱。已往,这些金属条的原料只是在矿石中熔化出来的金属,现在则采用质素较高的钢制造。卡林巴有很多不同的形状,钢条的数目也不一定。例如津巴布韦的卡林巴是在木制的圆形音箱里,有22至28根钢条,排列成两排。据说,由这种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不仅能够赶走病人身上的邪气,还能起到祈雨的作用,因此在津巴布韦它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