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苏联在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首先发展的就是核航弹。[6]美国早期的核航弹为“胖子”和“小男孩”的改进型[a],如MK-4(1953年退役)、MK-5(1963年退役)、MK-6(1951~1961年服役)等,当量多为2万~3万吨。[7]20世纪60年代,美国研发了一种核航弹B61,首枚于1968年服役。[8]而苏联解体前,共有核航弹1400枚。[7]2012年初,美国制定了战术核武器升级计划,投入60亿美元对现有战术核武器进行升级。其中包括B61核航弹寿命延长计划,即发展一种B61-12核航弹。[9]2020年6月,B61-12核弹完成投放测试。[10]2025年5月,美国宣布已完成首枚B61-13核航弹的制造。该型号将专门由战略轰炸机投送,并部署于美国本土基地。[11]中国核航弹的研究工作,早在1960年就列入了核武器研究所的科学研究计划中。[12]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遂进入核航弹的研制,并于1965年5月14日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13][13] 核航弹主要由核爆炸装置、引爆控制系统以及带稳定翼的弹体组成,结构上大致可分为头部、中段、后体和尾部四部分。[14]核航弹可以不同方式投放,在预定的地面、低空和空中爆炸。最常用的投放和引爆方式有4种:空爆/延时引信、地爆/延时引信、空爆/完备引信、地爆/完备引信。[6]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核航弹,这是人类战争史上迄今仅有的使用核武器的战例。[15][1] 发展沿革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