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快懂百科
战国(Warring States Perio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即 东周 政权中自公元前475年逝世至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的历史时段。战国时期政权属于以 华夏 人为主的各诸侯国,自公元前475年 周敬王 逝世后,进入 春秋 末期,即战国之始。战国时期共历经至等11位君主 [1] ,但此时权力下移至低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大诸侯国,七国彼此征战,史称“ 战国七雄 ” [6] 。 七国之间的征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魏国 称霸中原阶段,魏国历经 李悝 、 西门豹 等改革,实力大增,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二是齐、秦对战阶段。公元前356年, 齐国 历经 齐威王 、 齐宣王 、齐闵王三代,励精图治,国力日盛。 秦国 则通过合纵连横战略,逐渐实现对周围各国的侵略扩张,最终大败齐军。三是秦统一全国阶段。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 楚国 都城 郢都 ,又于公元前262年 长平之战 中大败 赵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相继为秦国所灭,秦国实现统一 [6] 。战国时期,中国领土包括七雄在内,国土面积约为218万平方公里,而此时期人口总数约为三千万之多 [5] 。 战国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以变法为视角,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制度由 分封制 转变为 郡县制 , 官制 则由世卿世禄制变为 封君 制,地方新增 乡里制 度,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乡里管理机构也被称为“官社”,后来的学者认为其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此时期由于战乱频仍,各国十分重视军功,军功爵制也成为战国新爵制。此时生产关系也发生巨大变革,国家正式废除 井田制 ,推行授田制,以土地国有为前提,通过国家分配土地。授田制的出现也推动赋税征收的变革,出现“案田而税”的征税方式,以百亩土地为 单位,按照授田面积征收赋税。除 田赋 外,各国通常还以户为单位征收户赋,并以丁口数征发更役、戍卒、卫卒等。此外,战国列国还推行奖励军功的政策,并据此演变出“名田制”等举措 [5] 。 经济方面,随着铁农具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此时期水利灌溉工程也逐渐增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与商业也逐渐兴盛,出现纺织、 青铜 、 漆器 、皮革等多种行业。随着商品增多,大城市等地区出现市场,即专门进行商品贸易的场所。此时期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货币的应用,出现布币,刀币,圆钱、铜贝( 蚁鼻钱 )四类 钱币 ,多以铜制为主。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得到显著提升,出现了商人阶层、小农阶层等 社会阶级 。而随着集权国家制度建立及官僚体制的完善,士阶层愈加受到重视,诸子学逐渐兴起,儒、墨、道、法、兵等多家流派阐发观点,为学术争鸣提供可能 [5] 。此时期的宗教信仰仍以 原始宗教 为主 [2] 。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