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中书

明清时期的官名
内阁中书,明清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清代内阁中书的定额为满洲中书70人,蒙古中书16人,汉军中书8人,汉中书30人,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进士参加朝考以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者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经过一定的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一般很受重视。[1]雍正四年(1726年),西北用兵,为紧急处理军务,设立军机处,第二年,增设军机章京,由军机大臣另选内阁中书等官充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

职责

明清两代于内阁中设置中书一官,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官阶为从七品,定额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新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者之外,次一等的或分部,或以内阁中书用。经一定年限,即可外补同知、直隶州帝特赐者。又,进士出身之中书补缺后,可充乡试主考差。清朱寿彭《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一:“京署各官,最重资格,其中若翰林、若御史,以及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吏部礼司员,对于同僚之先进者,不论年齿,皆称为前辈。”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文学.陆锡熊》:“[乾隆]二十七年,帝南巡,召试一等,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补缺,三十年充山西乡副考官。”
内阁中书匾

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