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浜街道-抖音百科
张家浜街道位于上海市浦东区西南部。东起浦东南路,西滨黄浦江,南起张家浜,北至陆家渡路。陆地面积1.25平方公里,居民1.74万余户,5.21万余人,设16个居民委员会。办事处在浦东南路东南新村31号。 历史沿革
境内有东西向道路8条,南北向道路12条,其中杨家渡路拓宽改建为30米的主要通道。浦东南路也已拓宽改建。浦江轮渡有杨复线(杨家渡至复兴东路)。公交线路有7条,还有沪南线、杨行线长途公交车经过。张家浜西端可通小吨位船只。沿黄浦江岸线全长约2公里,有各种类型结构码头数十座,仓库、栈房多所。原境内河浜纵横,有张家浜、俞家浜(即俚濂泾),草泥塘浜、丁行浜(即杨家浜)、垃圾塘浜、高巷浜、谢家浜、长浜等10余条。80年代以来,地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见成效。1985年东南新村居委会荣获全国调解先进集体荣誉。1985年有蔡来宝、胡腊小两户荣膺[yīng]全国五好家庭称号。1989年里弄干部徐慧珠荣获全国城乡治保先进工作者荣誉。 今杨家渡一带明代已有船民定居。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沙船会馆租购境西沙泥荡地,为商船出海取土压载之用。该地泥去成塘,故有草泥塘之称。船民家属、装卸民工傍塘近浜盖棚屋,遂逐渐形成居民点。乾隆年间,草泥塘西北黄浦滩上有杨家渡,草泥塘南侧形成自然村杨家宅。道光年间,因大运河淤塞,漕粮开始海运,于是清船群集上海。当时,由南至北陆续有船民、装卸工定居境内,形成老白渡街、杨家渡街及10多个居民点。上海开埠后,沙船业趋于衰落,船民改行换业。境内人口骤增,酒作坊、牛奶棚、盐栈兴起。清光绪中期起,中外航运界在境内建造码头仓栈,沿浦由北至南先后设有招商局杨家渡站、东省铁路码头、同春福栈、沙船号同业公会等。至本世纪20年代,境内开设的主 要中外厂栈有:日清公司栈房码头、菱华仓库株式会社、浦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电厂、鸿丰纱厂、大德新油厂、五和精盐公司等。有些工商企业还兴建砖木结构平房,出租给外来民工居住。民国10年(1921年)、民国20年苏、皖北部地区两次发生特大水灾,灾民大批来此谋生,境内人口猛增。八一三抗战前,境内出现了不少修造木壳船厂和牧场,并建造了中善里、大庆里等旧式里弄。境内现有中等学校3所、小学4所、幼儿园4所、地段医院1所。80年代还建成了张家浜文化中心站和兰馨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