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

性取向相关名词
“出柜”(coming out of the closet)是性少数群体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行为,既可以指他们性身份发展的各个过程或诸多方面,也可以指他们把身份公诸于众的过程或方面。出柜这一术语和“躲在柜中”(即向他人甚至自己隐瞒自身的性身份)这一隐喻相关。[3][4]
卡尔·海因里希·乌尔里希斯在1867年向德国法学家协会发表了演讲,主张将男性之间的性行为合法化,在演讲中,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5]在20世纪初的德国,“出柜”被称为“自我谴责”,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和名誉风险。[6]1914年,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Magnus Hirschfeld) 在其代表作《男女同性恋》讨论了数千名有地位的男女向警方坦白以影响立法者和公众舆论的社会和法律潜力。 [7]1944年,第一位站出来公开同性恋身份的重要美国人是诗人罗伯特·邓肯,他在无政府主义杂志《政治》上以自己的名字发表文章,声称同性恋者是受压迫的少数群体。[7]1951年,爱德华·萨加林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的同性恋者》一书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直至1969年,石墙暴动,同性恋解放运动由此诞生。[7]
出柜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认同、身份有辱化、家庭、学校等。[8]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涅罗珀、苏珊·沃尔芙以及邦妮·齐默曼等人,在对出柜小说作为文体的历史和特点进行命名和描述。[3]2016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只有5%的性少数人士选择公开出柜,15%选择向关系亲密的家人出柜。选择出柜的性少数群体面临着多重困境,包括在校园、职场中存在的歧视问题。[9]

名称由来

“出柜”一词来自于英文俚语中的“橱柜里的骷髅(Skeleton in the closet)”一词,英文中“the Closet”常被引申为不可告人的意思,于是同性恋者因为长期所遭受的排斥、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等现象,就被比喻为橱柜里的骷髅。那些隐藏身份的人是躲在衣橱里的人,勇敢向家人、朋友宣告性向,便可以被认定为“出柜”。[1]“出柜”这一概念源自荷兰精神分析学家森格斯的著作,意指“自我接纳”,后常用来表示同性恋者对自身性取向的接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