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历新政-抖音百科
庆历新政是北宋中期庆历年间赵宋王朝推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此次改革是由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首的一批力主改革弊政的人士发起的。[1]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至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庆历新政共推行了一年零八个月。[3] 宋仁宗时期,朝廷出现冗官冗员的局 面,官员办事效率低下。边境又遭到辽和西夏的骚扰。内忧外患之下,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年)下令召回因劝谏时政被贬的范仲淹,封他做参知政事,并重用诸如富弼、韩琦、欧阳修、余靖、蔡襄、王素等人。同年九月,范仲淹根据仁宗的要求,草拟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针对宋朝政治存在的弊端,他提出了十条措施。由此揭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改革方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改革,内容上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但由于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杜衍、韩琦、欧阳修先后遭贬出朝,短暂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2][4] 庆历新政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新政的推行暂时缓解了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3]庆历新政标志着中唐以后的官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第一次实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实质上是要求进一步限制贵族和高官享受的各种特殊利益,并对此后的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 基本概述
1022年,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其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负责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西夏李元昊于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只得议和,百姓负担加重,各地陆续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现时的北宋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