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遵庆

裴遵庆
裴遵庆(?—775年),字少良,[jiàng]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河东裴氏,初以门荫,后历任兴宁陵丞、大理寺丞、吏部员外郎徐州刺史等职。唐肃宗即位后,裴遵庆得到宰相萧华的举荐,成为宰相。唐代宗即位后,裴遵庆迁太子少傅、集贤院待制、吏部尚书、右仆射,册封河东郡公,负责选才之事,留守东都。裴遵庆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外晦内明,不干当世”。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裴遵庆去世,享年八十五,获赠司空,谥号“贞孝”。

人物简介

年既长,始以仕家推荫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由是全救数十族。频[zhuó]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不久担任徐州刺史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肃宗时,为吏部侍郎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怀恩听命将入朝,既而为其将范志诚沮止。时帝在陕,遵庆脱身赴行在。帝还,迁太子少傅。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老,听就第注官,时以为荣。

裴遵庆神道碑

裴遵庆神道碑,身首一体,碑身宽1。05米,碑身高2。35米,碑首高0。8米。碑额篆书“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司空裴府君神道碑”,虽有残但可辫识。碑文隶书,碑中上部两边漫[huàn],中部疑被桔杆所烧而表层崩落。据说,此碑原立于现在所处位置西边偏南50米处,宋代被移置于此,因年代久远,碑身埋入土中约0。7米,挖开后发现贔[]座尚在,碑被牢牢地置于碑座之上,因事拓印而无深挖,故无碑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