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鳍鱼

鲂鮄科绿鳍鱼属的一种鱼类
绿鳍鱼学名Chelidonichthys kumu),俗称绿翅鱼、莺莺鱼、鸡角角仔鱼等,[1][3]鲂鮄科绿鳍鱼属的一种鱼类。[6]绿鳍鱼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西部,以及大洋洲非洲南部近海区域,[3][8][9]其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湾30到40m的泥沙底质海区。[2][7]
绿鳍鱼身体稍细长侧扁,中型,体长150-250mm,重可达1kg左右。[7][10]头背面与侧面被骨板近四棱形,体被小圆鳞,胸鳍宽大圆形,下方具3根指状游离鳍条。体背侧面红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背侧面具蓝褐色网状斑纹,胸鳍前腹面灰蓝色,背面青黑无色,具粉绿色斑点。[2][3][10]绿鳍鱼的鳔能发出声音,特别是在移出水面时较为明显。[2][11]不同海域的绿鳍鱼随季节或产卵习性迁徙游动。[7][8][12]食物以虾类、软体动物和小鱼为主。[3]
绿鳍鱼肉味鲜美可食用,并具有药用价值。[3][9]是许多国家常见的经济鱼类,是近海拖网渔业的主要副渔获物,全年均可捕获,但产量不高。[5][13]拖网作业对当年生幼鱼的损害严重,对绿鳍鱼的繁殖和保护造成了不利的后果。[14]2010年,绿鳍鱼被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状态为无危(LC)。[5]

分类与命名

1829年,法国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首次正式描述了绿鳍鱼, 归入绿鳍鱼属(Chelidonichthys);居维叶发现的物种产地在新西兰,“kumu”这个名称是当地鱼名“koumou”的拉丁化[15]在国际上,日本学者云川(Yunokawa,1961)等认为绿鳍鱼应当有绿鳍鱼(学名Chelidonichthys kumu)和小眼绿鳍鱼(又有称棘绿鳍鱼,学名: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区别,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动物学系斯泰普尔斯教授(D.J.Staples)2010年通过对样本进行比较后,认为二者并没有明显不同,只是同一物种观察样本的季节性差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