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坦克是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存在的一种分类标准,用于描述战斗全重在16至45吨之间的坦克。这些坦克的设计旨在满足重型坦克(以火力、装甲为主导)和轻型坦克(以机动力、侦查运用为导向)的需求,同时具有大规模量产的潜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成功的坦克也是中型坦克,包括苏联的T-34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和纳粹德国的4号坦克。这些战车的重量介于20至40吨,主炮口径在45至85毫米之间。[1] 在主战坦克名词于1960年代出现之前,一些在1950年代诞生的总重量超过50吨级的产物曾一度被归类为中型坦克。然而,这个名词的运用并未非常谨慎,因此在冷战初期的战车分类中,一些同时具有中型坦克和主战坦克的属性的战车会被同时归类。 然而,当时同为战车研发列强的英国和法国并未采用吨位作为战车分类标准,而是根据战车用途进行区分。类似量级的车种英国有巡洋战车,法国有骑兵战车。这些名词所指涉的武器常有性能指标重叠的情况,因为战车在草创期难以界定功能取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战争经验表明,中型坦克逐渐成为装甲部队的主要核心,而轻型坦克则被技术进化的轮型装甲车和履带步兵战斗车所取代。尽管战车重型化的思辨和成果一直存在,但最终量变产生了质变,以中型坦克思维设计的主战坦克成为二战后战车设计工程师的主流。 特点与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