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鹿

鹿科空齿鹿属的动物
骡鹿(学名:Odocoileus hemionus):因有像骡的耳朵而得名,又称做黑尾鹿。肩高90-105厘米,体重50-215千克。仅雄性有角,毛皮在夏天为锈棕色,冬天转为灰棕色。臀部白色,尾巴上半截白下半截黑。
雄鹿和雌鹿平时各自成群活动,直到秋天求偶期,它们才走在一起。逐水草而居,喜欢在靠近水源与食物的地方休憩。夏天,常在3000米高山草原中见其踪影,食草类。最活跃的时候是晨昏之际,晌午则躲在隐蔽之处休息。冬天,高山被冰雪覆盖,会下至低海拔的山谷森林过冬,此时主要食物是针叶树的叶子、落叶树的细枝、以及白杨山茱萸之类的灌木。随着食物减少,骡鹿的新陈代谢跟着变慢,并减少活动以保存能量过冬。
每年10-12月发情交配,婚姻方式为一夫多妻制期约6-7个月,每胎1-4仔,新生小鹿像梅花鹿一样周身密布白斑,哺乳期2-4个月。广泛分布于北美洲阿拉斯加墨西哥的西部地区。生活于草原、农地到林地边缘。

形态特征

骡鹿共有11个亚种,肩高90-105厘米,体长1-1.9米,尾长10-25厘米,体重50-215千克,耳朵长23厘米。它们的耳朵特别长,像骡子的耳朵。只有雄鹿才有犄角,犄角有个明显的主干,犄角的分叉是从主干分出的,分为5-8叉,略向内弯曲,长约7.8-1米,角架倾向于有宽伸展,并且顶端缺乏尖叉。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chú]。牙齿32枚(齿序为I(门齿)0/3、C(犬齿)0/1、 Pm (前臼齿)3/3、M(臼齿)3/3 X 2 = 32)。腿细长,善奔跑。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雄鹿大于雌鹿。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鹿有2对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