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出血热

马尔堡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也称为马尔堡病毒病,是由马尔堡病毒(MARV)感染所致,由于MARV来自非洲绿猴,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又被称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热。[2]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列为二类传染病。[7]
马尔堡出血热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2]在急性期可伴发细菌性肺炎心肌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衰竭和肾衰竭等病。[4]病程为14~16天,死亡多发生于病程第6~9天。死因为心、肝、肾衰竭和出血性休克[2]该病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史(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动物接触史等)、典型表现(发热、肌痛、出血点、紫红色斑丘疹,少尿等)和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阳性、患者标本中检测出病毒RNA等)。截至2022年,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如:输血、强心药物、透析疗法、保肝治疗等;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马尔堡出血热,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马尔堡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马尔堡出血热病死率高达20%~90%,体内病毒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2]
马尔堡出血热在刚果(布)安哥拉等地流行,此外在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地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4]马尔堡出血热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人类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及患者尸体的人员,以及密切接触患者的亲属和医护人员。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疾病潜伏期一般为3~9天,较长的可超过2周。[2]1998年末至2000年,在刚果共和国金矿工人及其家属中,暴发了较大规模的马尔堡出血热,共发病154例,其中128例死亡,病死率83%。2005年2月安哥拉暴发了更大规模的马尔堡出血热疫情,全国累计病例374例,其中329例死亡,病死率高达88%。[8]

病因

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