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1]
发髻是有着中国民族传统的艺术,发髻的特点是形状鲜明,立体感较强,比较端庄高稚。适当加上一些装饰点缀,更显得华丽而雅致。梳髻的方法有扎髻、盘扎结合的发髻,还有辫子髻、假发装饰髻等。[2]
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历史上的中华各民族及其先民,在各自的生活实践中,常用不同的方式去挽束、盘绕自己的头发,这些发髻仅就名称而言,以形神动式命名的就有灵蛇髻、堕马髻、凌云髻等数十种。赋予花鸟树木或特殊含义的有白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等数十种。直接以民族或部族名称命名的有回鹘髻、乌蛮髻等。以儿童发式为主命名的有如蒲桃髻,双童髻、双角髻、两珥髻等。在中国戏曲表演中,发髻也作为一些角色行当的假发样式。[3] 释义
【汉语拼音】fà j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