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彬

中国近代外交家
陈兰彬(1816年-1895年),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是中国驻美公使的首任。他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进入翰林院。1872年,他被派往美国,担任中国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尽管不懂英语。他担任了许多其他职务,直到1875年开始担任政府在美国的代表。1878年,他正式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西班牙秘鲁的大使,直到1881年。作为一个保守派,陈兰彬经常与进步派的容闳发生冲突,容闳是第一个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也是他的同事。2015年,中国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回顾了陈兰彬在促进中美关系方面的努力。[4]

人物生平

22岁以优行贡京师,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以二甲七名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zuǎn]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事[5]
咸丰十年(1860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高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之间曾入曾国藩幕。
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丁忧期满,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chú]言》8卷,提出根治黄河的积极主张。后任江南制造局上海广方言馆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