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中毒(botulism)是一种剧烈的细菌神经毒素引起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症。[2] 引起人类肉毒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进食了含有肉毒毒素的食品,这些食品因各国饮食习惯和膳食组成的不同而有区别[2]。肉毒中毒在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即食物性肉毒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创伤感染型肉毒中毒,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5]。在临床表现上首先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如视物模糊、乏力、头痛等症状,随后眼肌麻痹,开始出现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等,后来发展至咽喉部肌肉麻痹,吞咽、咀嚼困难、语言障碍,进而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死亡。[4] 针对肉毒中毒还没有特异性治疗的药物,主要依赖于抗毒素被动免疫治疗。对婴儿一般不使用抗毒素,主要是对症治疗[2]。但均可以通过消灭食物中的细菌和毒素、合理地保存食品、注意个人卫生以及发病及时治疗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肉毒中毒[5]。
定义
肉毒中毒(botulism)是一种剧烈的细菌神经毒素引起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症。以腊肠的拉丁文名“botulus”将该病原菌命名为“Bacillus botulinus”(现称Clostridivium botulinum),称该菌所致的食物中毒为“botulism”。“Bacillus botulinus”或“Clostridivium botulinum”在中国译为“肉毒杆菌”或“腊肠小梭菌”,现通称“肉毒梭状芽胞杆菌”或简称“肉毒梭菌”;“botulism”有的译为“腊肠中毒症”或“肉中毒症”或“肉毒病”,现通称“肉毒中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