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956年创建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CAS)成立于1956年12月,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中区44号,现任所长为王延轶[1][2][3][a]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昆虫病毒、动物病毒、分子病毒、病毒分类保存、环境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和微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999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顺利通过中科院分类定位,被列入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型研究院。200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被正式批准进入研究院知识创新项目试点序列。2005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承担了建设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任务。[4]2012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病毒资源中心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批准。[5]6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科研园区动物实验中心投入运行。[6]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P4实验室具备从事开展高致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资质。[7]2022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先声药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开发的3CL靶点新冠治疗口服药SIM0417通过特别审批程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并被纳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重点目录。[8]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设有病原学研究中心、分子病毒研究中心和抗病毒研究中心。拥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科技部及财政部指定的“国家病毒资源库”、卫健委指定的“国家级保藏中心”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武汉大学共建)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设有生物学、基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学研究生350余人,在职职工近300人。[2][b]2021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入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9]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前身是武汉微生物研究所,筹建于1956年,由病毒学家高尚银院士和微生物学家陈华贵院士以及一批老一辈科学家共同成立,于1958年正式宣布成立。1961年,武汉微生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所。196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研究所。196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地方分所撤销。1970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归湖北省领导,更名为湖北省微生物研究所。197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前夕,它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昆虫病毒、动物病毒、分子病毒、病毒分类保存、环境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和微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许多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中国科学院和省级和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励。1998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试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一直以研究所改革为中心,在病毒、微生物应用研究和生物高科技创新方面制定战略,并制定全面的配套改革实施方案。1999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顺利通过中科院分类定位,被列入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型研究院。2002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被正式批准进入研究院知识创新项目试点序列,整个研究院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