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锦-抖音百科
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1],是壮族民间传统的实用型工艺品,以原色棉纱为经,染色丝绒为纬,用木制的土织机手工精制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2][3] 壮锦的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汉代时期,壮族地区先民取植物的叶“芽纬”和麻纺线织成布,还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4]到了唐代,壮族人民所织的蕉布、白苎布、麻布、丝布等9种布料,已被列为朝廷贡品。而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明清时期壮锦流行且工艺精湛,从皇室贡品走向民间日用品和装饰品。[3][5]新中国成立后,壮锦及壮族织锦技艺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2006年,壮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壮锦质地厚实,适合制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其图案样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几何纹构成连绵几何图案;二是以几何纹为底搭配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复合图形;三是多种几何纹大小方圆组合编织成的复合几何图案。传统的壮锦图案包括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还有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3]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7]壮民族文化的“活化石”。[8] 历史沿革
壮锦的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遗址有陶纺轮出土,说明壮族先民很早就已经学会了纺织。许多考古出土的纺织印染工艺品证明,在汉代,壮族地区的染织业发展很快,先民取植物的叶“芽纬”和麻纺线织成布,还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汉书·地理志》就有壮家“男耕女织”的记载:“男子耕农,种稻麻,好蚕桑织绩。”[4]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汉代黑地橘红回纹锦,是古代壮族地区出现的最早的织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