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拉维湖-抖音百科
马拉维 湖(Lake Malawi),又名尼亚萨湖(Lake Nyasa/ Lake Niassa),位于非洲东南部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三国交界处。 [6] 马拉维湖南北长560千米,东西宽24~80千米,湖水面积3.08万平方千米, [6] 是仅次于 维多利亚湖 和 坦噶尼喀湖 的非洲第三大 淡水湖 。 [11] 其平均水深273米,河床最深处达706米, [6] 为世界第四深湖泊。 [12] 马拉维湖是一个典型 地堑湖 ,与东非裂谷系 非洲板块 和 索马里 板块的分离活动有关, [7] 是东非裂谷系的组成部分。 [13] 其湖盆属中生代与 新生代 两期叠合的陆内裂谷盆地, [13] 约450万年前,最初的马拉维湖形成。 [14] 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 [15] 有14条河流流入,流出河仅有一条 希雷河 。 [11] 马拉维湖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鱼类, [7] 约1000种棘鳍类 热带 淡水鱼生活在该湖热带水域及湖岸,占世界总量的95%; [16] 是鳄鱼、 河马 、猴子和 鱼鹰 等野生动物的 栖息地 。湖的最南端是于198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 。 [6] 2011年,莫桑比克境内的尼亚萨湖成为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 [16] 10世纪前后,来自 刚果 南部的班图人迁移到马拉维湖北部,其中一支向南迁到马拉维湖西岸,发展成今契瓦族。另外一支沿 马拉维 湖东岸到达马拉维南部地区,成为今尼安加族的祖先。 [17] 1859年, 英国 探险家 戴维·利文斯通 到达湖区南部, [1] 并称其为尼亚萨湖。 [18] 1964年,马拉维独立后,湖泊随之恢复为“马拉维湖”。马拉维湖是非洲闻名的“鱼米之乡”。湖区捕鱼业发达,湖滨居民大多数靠捕鱼为生;湖区还为湖滨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18] 该湖部分矿业资源相对丰富,但开采成本较高, [19] 湖区开采业受到限制。 [20] 旅游业方面,该湖被称为“内海”,是非洲著名旅游胜地, [11] 但由于湖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业尚处起步阶段。 [21]
命名和发现 马拉维湖(Lake Malawi)在 坦桑尼亚 被称为“Lake Nyasa”,在莫桑比克被称为“Lake Niassa”。 [9] 从词源上讲,马拉维来源于马若维。马若维是今马拉维第三大城市 姆祖祖 (Mzuzu)曾经生活着的尼安加(Nianga)族的另一个更古老名称。马若维人曾经是炼铁工,其意思是从炼铁窑里射出的照亮夜空的“光束”。因为这个民族,同在姆祖祖地区的湖泊就叫马拉维(Malawi)湖。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