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三族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是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还有的说,是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夷三族
秦、汉时代之刑名,即凡犯特殊重罪,尤其谋反谋判谋大逆等十恶之罪名者,虽无犯意之联络,但基于政策上之考虑,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以收威吓惩戒之效。此乃亲属一体之观念在刑事法上具体之表现。《史记·秦本纪》说:“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后汉书·杨终传》亦说:“秦政酷烈,一人有罪,延及三族。”《前汉书》谓:“秦用商鞅,造参夷之诛”。[1]可以看出在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国设立了夷三族的刑罚,而后商鞅变法,改法为律,夷三族这一制度逐渐系统、完整化。自汉取代秦后,汉高祖令萧何作九章之律时,有夷三族之令。至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鉴于该刑之残酷而加以废除。其后新垣平谋逆,为惩治叛乱,汉文帝恢复夷三族之刑。汉初,彭越、韩信等诸名将受夷三族之刑。三族之范围,因时代不同,说法不一。《仪礼·士婚礼》注说:“三族限于同宗之久昆弟、己见弟及子昆弟。”《史记·秦本纪》张晏注则谓:“父、兄弟及妻子。”《史记·秦本纪》如淳注则谓:”父族、母族及妻族。“《汉书·刑法志》之夷三族,乃依据张晏注之见解:”孝文元年,诏丞相、大尉、御史,今犯法者己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勿取。至于当三族之人,依刑法志,先黥[qíng]、劓[yì]、斩左右 趾、答杀之;其后,袅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lì]诅之人,又先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哪三族
汉语大词典对三族的解释有几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