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真-抖音百科
王真(1905~1989),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史研究专家,中国现代史研究先驱。河北省魏县德政镇马庄村人。笔名王日蔚、王守真、王受真等。1925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本介绍
王真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赴武汉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先后在大名师范、西安高中、保定师范、宝鸡中学等校任教。1930年在李立三左倾路线时期被开除出党后,他仍在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中,继续为党作了大量革命工作,后来又重新加入共产党。 1935年失业后,先生在北平开始研究维吾尔民族史,并得到冯承均的帮助。随后其研究有很大进展,受到顾颉刚的青睐,顾氏将其文章发表在《禹贡》半月刊上。后来他又被聘为禹贡学会名誉编辑,使其文章能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的《史学集刊》上发表。他以王日蔚为笔名,写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文章:1、《伊斯兰教入新疆考》(《禹贡》第四卷第二期)考证了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地点、路线、经过及背景,补陈援庵《回教入中国考》之阙,指出10世纪末11世纪初,伊斯兰教始传入 新疆南部于阗、叶尔羌、喀什一带;元末至明中叶,传至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一带;清乾隆后,势力始延伸到新疆北路。2、《葱岭西回鹘考》(《禹贡》第四卷第五期)批评了陈援庵“元代游记中之回鹘系伊斯兰教徒之称”及洪钧“回鹘之衰其播迁未越於葱岭金山以外”的说法,指出唐末回鹘已迁入葱岭西而为当地土著。3、《契丹与回鹘关系考》(《禹贡》第四卷第八期)论述了回鹘文化对契丹的影响。4、《与陈援庵先生论回纥回回等名称》(《禹贡》第四卷第十期)进一步对陈援庵《元西域人华化考》、《回教入中国史略》中关于回纥、回回、回鹘、阿萨兰回鹘等名词的含义进行商榷[què],认为:元人游记所用回纥一词为种族之称而非宗教之称;回回初亦为种族之称;《元史》所用回鹘、回回意义不确定;阿萨兰回鹘非伊斯兰回鹘。5、《回教回族辩》(《禹贡》第五卷第十一期)考察了回族、回教等名词的渊源,指出回族回教含义混淆之症结在“回回”一词。“回回”一词在元代其含义尚不确定,至明初始确指伊斯兰教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王岱舆、顾炎武、钱大昕、陈垣等著名学者的误解误用,并引起学术争鸣。6、《维吾尔(缠回)民族名称变迁考》(《禹贡》第七卷第四期)对新疆信仰伊斯兰教之维吾尔族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7、《唐后回鹘考》(《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第一期,1936年)涉及河西回鹘的文化与宗教。8、《丁零民族考》(《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第二期,1936年)认为突厥的族源是丁零,并以为丁零(丁灵)、铁勒、狄历、特勒、敕勒“实均一音之异译”,还坚持认为丁零与匈奴同种,族属为蒙古人种;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支持他的学者有谭其骧、马长寿、段连勤、林斡等。另有《新疆之语言文字》(《新亚细亚月刊》 1935年1月)、《中世纪西方史者关于维吾尔之研究》、《新疆之伊兰民族》等文章。这些文章在民族史、宗教史研究中影响比较大。就在1939年春,重庆成立了回教文化研究会,由重庆复旦大学教授马宗融主持,回汉学术界著名人士如王曾善、王梦扬、王静斋、白寿彝、胡风、胡愈之、郭沫若、洪深、马天英、马松亭、马坚、马霄石、唐柯三、时子周、孙绳武、贺绿汀、陶行知、刘清扬、薛文波、顾颉刚、庞士谦等均为其会员。先生也加入其中,成为会员。 1936至1940年先生在北平、西安、武汉、重庆等地任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主任,工作重心从民族史研究转向刊物编辑。虽然顾颉刚是社长,但先生和李一非实际负责该社。先生主持的编刊社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希望用民众所熟悉的文体给他们以新的内容与思想”,“适应民众低级鉴赏力以改变他们的低级趣味……克服过去文艺脱离民众的危机”。抗战前,为躲避日本人的追查,编刊社的成员大部分用化名或笔名发表文章,而先生则经常化名 王受真、王守真,发表其对通俗读物的看法。在国民党统治区,编刊社掩护党团活动,使其成为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在白色恐怖下的一个秘密立足点。1940年,编刊社受国民党排挤,经费难以为继,终于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