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遗址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遗址
福泉山遗址,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侧。经多次挖掘,清理了宋、唐、汉、战国、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墓葬共154座和良渚文化祭坛和崧泽文化居址等重要遗迹多处,其中以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一方有黄褐、灰褐、灰兰、青灰、黄土等五色土层的文化叠压遗存,被考古学家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中国的土建金字塔”。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浦区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福泉山原名“息壤”,因其形状类似一条倒扣的船而得名“覆船山”,其后因其井水甘甜而更名为“福泉山”。又因以前有一薛姓道人在此居住,又名薛道山。1957年,福泉山遗址被发现。1962年,福泉山遗址开始发掘。20世纪80年代,福泉山遗址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2008年至2011年,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再次对福泉山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2023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馆福泉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区重固镇揭牌。

人殉古墓

福泉山良渚文化时期的139号大墓,经考古学家发掘鉴定,属于一处人殉墓。墓主人为一个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有大量丰厚的殉葬品。在墓坑的东北拐角上还叠压着另一具人骨,经鉴定为青年女性,屈肢侧身,上下肢弯曲而分开,状似跪着倒下的样子,头向西北。头顶上有玉珠一颗,面额上有玉管一件,颈部有玉环一件,上肢上有小玉坠件一枚,左右下肢骨上各有玉管一件,在骨架背后有一口祭祀用的大口陶缸。可见前者是地位显赫的贵族,而后者地位卑微,与祭祀用品在一起,显然是殉葬的人牲,并与祭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