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琮

明朝时期官员
沐琮(1450年2月24日-1496年10月12日),字廷芳,号益庵,又号东山居士。祖籍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明朝勋臣、将领,黔宁王沐英之曾孙、定远王沐晟之孙、黔国公沐斌之子。景泰元年(1450年),沐斌去世,沐琮出生仅十月,由其从兄沐璘代镇。沐璘死后,沐琮仍年幼,遂由沐璘之弟沐瓒代镇。成化元年(1465年),十六岁的沐琮袭封为第三代黔国公,两年后佩征南将军印还镇云南,因功累加太子太傅。弘治九年(1496年),沐琮病逝,享年四十七。获赠太师,谥号“武僖”。沐琮镇守三十余年,为政以持大体为要,宽而有制。他关注屯田水利,尊崇学官,屡次平定少数民族起事,为稳定滇黔局势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擅长草书,通晓乐府诗歌,其诗风瑰丽可观。[1][2]

人物经历

沐琮,祖籍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是明初功臣、黔宁王沐英的曾孙。自沐英起,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他的祖父是第一代黔国公沐晟,父亲沐斌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袭爵,成为第二代黔国公。[1]
景泰元年(1450年)闰正月十三日(2月24日),沐琮出生。同年十月,沐斌去世,当时沐琮仅十个月大,于是由其从兄沐璘都督同知(一作右都督)的身份代镇云南。沐璘去世后,沐琮仍年幼,朝廷便命沐璘之弟、锦衣卫千户沐瓒为都督同知,接替镇守云南。[3]
成化元年(1465年)八月,沐琮自云南入朝,袭爵成为第三代黔国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