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脉冲炸弹(E-bomb)[1]被称作“电磁杀手”。[2]是利用炸药爆炸方法产生大功率的电磁脉冲来干扰、破坏或摧毁雷达、通信、计算机和武器系统中电子设备的一种电子战新武器。[3]具有重量轻、威力大等特点。[4]
电磁脉冲炸弹主要有两种类型:核致电磁脉冲炸弹与非核致电磁脉冲炸弹。核致电磁脉冲炸弹是一种以增强电磁脉冲效应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核武器;非核电磁脉冲弹,是利用炸药爆炸压缩磁通量的方法产生高功率微波的电磁脉冲武器,可使武器、通讯、预警、雷达系统设备中的 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导致系统出现误码、记忆信息抹掉等,强大的高功率微波辐射会使整个通讯网络失控,甚至提前引爆导弹中的战斗部或炸药,因其不会产生核污染,是各国研发的重中之重。[5]
电磁脉冲炸弹的产生源自前苏联、美国,分别在1961年和1962年进行引爆试验。[2][6][7]前苏联的研究人员曾用山羊进行过强微波照射试验,结果1公里以外的山羊顷刻间死亡,2公里以外的山羊也丧失活动功能而瘫痪倒地。80年代末,相关技术趋于成熟,至上世纪90年代电磁脉冲炸弹研制完成,并在实战中成功试用。[8]此外,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都在进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开发。[2]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投掷了电磁脉冲 炸弹,有效地破坏了伊拉克军队的地面指挥系统。这是电磁脉冲炸弹第一次在战争中运用。[2]此后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2003年巴格达电视台遭受攻击,其间都有美军电磁脉冲弹药的影子。[5]2014年,俄军试用的“阿拉布加”电磁脉冲武器,在200-300米的空中爆炸,能够中断周围3.5千米之内的电子设备运行,使营团级规模的作战分队丧失通信能力。[5] 2015年,电磁脉冲炸弹被认为是21世纪规模最大的破坏性武器,可以对电子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产生巨大威胁,号称信息时代的“第二原子弹”。世界各军事强国的电磁脉冲打击武器正在走向实用化。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拉夫·黑德上将曾说,这种电磁脉冲炸弹是“革命性的作战武器”“决不能让美军错过了这种武器”。[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