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荧光蛋白

1962年下村修发现的蛋白质
绿色萤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由下村脩等人于1962年在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发现,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萤光,整个发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冷光蛋白质水母素的帮助,冷光蛋白质与钙离子(Ca2+)可产生交互作用。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学家下村脩、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绿色萤光蛋白现常被用来研究骨架细胞分裂、动力学和泡囊运输、发育生物学等,并可应用于转染细胞的确定、体内基因表达的测定、蛋白质分子的定位、细胞间分子交流的动态监测等。

构造组成

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
科学家在线形虫体内植入绿色荧光蛋白质
,395nm和475nm分别是最大和次大的激发波长,它的发射波长的峰点是在509nm,在可见光绿光的范围下是较弱的位置。由海肾(sea pansy)所得的绿色荧光蛋白,仅有在498nm有一个较高的激发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