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国
魏国,又称古魏国,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国,国君为姬姓,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1][2]
有关魏国的史料较少,据《左传》《史记》记载:自夏朝起,魏地受周人统治;至商朝崛起,魏地失去了周人的庇护。直到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后,周王室分封诸侯国,王室子弟姬氏成为魏国首任国君,仍以“魏”为国号。在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为开拓疆土,亲率大军消灭了魏国。随后晋献公以毕万有功,将魏地赐给他。毕万以封地为氏,魏氏由此而来。毕万后人魏文侯于战国时期建立新魏国。[1][3][4]
魏国与晋国秦国接壤,遭两国侵扰,[5]战争不断导致魏国徭役繁重。魏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纺织业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2]《诗经·魏风》是采集于古魏国的民歌,彼时魏国百姓所受经济剥削和兵役负担非常沉重,因此“魏风”大多数反映了百姓反抗剥削和兵役的呼声。[6]

国名考证

对于魏国国名的由来,古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据《左传·闵公元年》记载:“魏是大的意思。”而古玺及《说文》均以“魏”作“巍”,称:“巍,高大的意思。称山为高,称物为大。”当时的古魏国地处中条山的西端山下,其地有雪花山、五老峰相对高度皆在180米以上,气势雄伟,堪称“高大”,即“巍”也。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魏国,将魏地赐予毕万为封地,毕万以封地为氏。之后魏、韩、赵三分晋国,魏氏建立起战国时期的新魏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