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说

韦说
韦说(?-927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后唐大臣,福建观察使韦[xiù]之子。
后唐庄宗建国,韦说与赵光允同平章事。个性谨重,奉职常不造事端。时郭崇韬秉政乱国,韦说无所匡正。初贬叙州刺史,责授夷州司户参军。天成二年,有罪刺死。

人物介绍

后唐[1]庄宗定汴、洛,说与赵光允同制拜平章事。韦说性谨重,奉职常不造事端。时郭崇韬秉政,韦说等承顺而已,政事得失,无所措言。初,或有言于崇韬,[quán]选逾滥,选人或取他人出身衔,或取父兄资绪,与令史囊橐罔冒,崇韬乃条奏其事。其后郊天,行事官数千人,多有告敕伪滥,因定去留,涂毁告身者甚众,选人号哭都门之外。议者亦以为积弊累年,一旦澄汰太细,惧失惟新含垢之意。
时韦说与郭崇韬国列,不能执而止之,颇遭物议。韦说之亲党告之,说曰:「此郭汉子之意也。」及崇韬得罪,说惧流言所钟,乃令门人左拾遗王松、吏部员外郎李慎仪等上疏,云:「崇韬往日专权,不闲故事,塞仕进之门,非奖善之道。」疏下中书,说等覆奏,深诋崇韬,识者非之。又有王傪者,能以多岐取事,纳赂于说,韦说以其名犯祖讳,遂改之为「操」,拟官于近甸。及后唐明宗即位,韦说常虑身危,每求庇于任圜,常保护之。韦说居有井,昔与邻家共之,因嫌鄙杂,筑垣于外。邻人讼之,为萧希甫疏论,以为井有货财,及案之本人,惟称有破釜一所,反招虚妄。初贬叙州刺史,寻责授夷州司户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