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7攻击机

苏联米格-23战斗机衍生的攻击机
米格-27攻击机(俄语:МиГ-27,[3]英语:MiG-27[1]),原称米格-23B,[4]北约称为“鞭挞者D”,[2]是苏联在米格-23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该机型采用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座航两侧装有防弹钢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可以执行对地攻击的空战两种任务,属第2代战斗机。[4]
1969年,苏联米高扬设计局通过对米格-23的改造,完成设计出米格-27攻击机,外观上和米格-23的唯一区别在于头部,变成大坡度向下倾斜以便能为飞行员对地攻击时提供更好的视界。1970年8月20日,该机型首飞。1971年,该机型开始批量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曾出口华约多个国家。1980年代,印度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7攻击机,并购买了该机的生产许可。该机型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后掠角)、机长17.08米、机高5.99米、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空重11908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0100千克、机内燃油4560千克、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最大速度1350千米/小时、升限17000米、航程1750千米、作战半径54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950米、着陆滑跑距离900米。[4]
米格-27攻击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取消了进气道调节板,进气道变为固定式;加装新的导航-攻击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攻角指示器,导航电脑等大批现代化火控电子设备。主要的外挂武器有К-13(Р-3)或Р-60红外型近距空对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辐射导弹空对地导弹等。最多可外挂18颗100千克炸弹、或8颗250千克炸弹、或6颗500千克炸弹。[4]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