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钟声-抖音百科
王钟声(1881—1911),浙江上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话剧创始人。早年临笔,书法遒秀,尤功油画。1898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及洋务局总办。不久,因不满满清政府腐败,愤而辞职。1903年参与组织中国新剧剧团春阳社,编演进步话剧。为扩大新剧影响,奔走苏杭,进行演出。一度东渡日本,1907年回国,创办文艺新剧场,串演新戏,编排《秋瑾》、《徐锡麟》、《爱国血》、《共和万岁》等一批宣传革命、颂扬革命志士的新话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钟声参加光复上海,之后又前往天津策划运动军界,以为内应,与革命党人酝酿起义,不幸事泄,1911年12月3日被满清政府逮捕杀害。[1] 早年经历
王钟声(1881—1911),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浙江上虞一户富足的官宦家庭。在国内教会学校学习外语,再赴海外留学,以博取更为光明的前程,这在晚清殷实富户中,成为一种时尚。在留洋风潮的推动下,少年时代的王钟声先赴上海教会学堂学习德语、法语。1898年,前往德国得来伯西大学留学,学习法政。1906年,学成归国的王钟声先在广西巡抚处当幕僚,之后又任职于官办的广西法政讲习所和广西洋务局。有优越的家世,有留洋的背景,有体面的职业,在时人眼中,这样的优质男人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沦落到“戏子”的地步。但是,1907年的一天,王钟声突然对家人宣布:要到上海,组织剧团,学习演戏。这番告白显然让这个观念保守的封建家庭炸开了锅。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作为“三教九流”中的末业,“戏子”是受人歧视,遭人白眼的“下等人”。王家在当地是望族,父亲和哥哥都是朝廷命官。以家人的老眼光来看,作为家族的男性后代,他理应不负家长厚望,步前辈后尘,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以兴家望族;实在不行,他还可以选择经商,以为家族积聚财力;他怎么可以选择当“戏子”,让家族蒙羞?面对家人一片嘘声的质疑和苦口婆心的劝阻,他“狠心”地选择了坚持,给家人留下一种遗憾,而这种遗憾却成就了中国戏剧史和革命史的一段辉煌。 投身话剧
逆家族意愿而动的“狠心”背后,自有“难言之隐”。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随着国内民众反清呼声的高涨和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中国同盟会在广西的组织建立,并在学校等革命空气相对浓厚的地方发展会员。目睹国家积弱和政府腐败,在广西法政讲习所任教期间的王钟声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晚清政府对革命党人的镇压是不遗余力的,家族连坐法的厉害也让革命志士基于安全和保护家人的考虑隐瞒自己的身份。王钟声留洋所学的专业是法政,戏剧和其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况且革命方式有很多种,他为什么偏偏钟情于戏剧呢?原来,广西法政讲习所设官、坤两班,王钟声曾经负责过坤班的管理。在与戏剧的短暂接触过程中,他意识到,高雅的戏剧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唤醒民智的高尚艺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用高雅的戏剧这轮明月,为在清政府黑暗统治森林中踌躇徘徊的国人指出一条通向全新社会的路,不也是一种很好的革命方式吗?